bsports必一体育吃住行游购娱,如何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入交融?一件文物展品,如何蕴含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密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能促进各民族从地理空间到个体心理的“全方位互嵌”?“诗和远方”,又如何编织着各民族像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的纽带?
今夏,由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资源开发司主办的全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讨班在新疆喀什举行。围绕旅游促“三交”这篇大文章,研讨班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享、交流研讨、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为相关专家和来自各地的文旅工作者搭起了互学互鉴的平台。
通过研讨交流,通过在喀什的所见所闻,研讨班学员强化了这样的共识:旅游促“三交”,在实践中,在日常中,在路上,在心与心相交。
“亚克西姆西斯?”来自北京的游客小王行走在喀什街头,不管是对着商贩还是一起排队的人,只要说出这句新学来的维语“你好吗”,总能收获一张漾满友善和亲切的笑脸。
这虽是小王第一次来喀什,但眼前所见,让她不觉陌生:融合汉唐韵味和新疆风格的建筑,和电视里见到的一模一样;错落有致的高台民居,让她想起曾在这里取景的电影《追风筝的人》;在社交平台种了草的网红店,被她按图索骥一一打了卡;看汉语招牌、说普通话,全程交流无障碍……
喀什古城是国家5A级景区,3.6平方公里面积内游人如织,商铺云集。眼前的繁华,让人很难想起改造前的古城面貌——街巷逼仄,房舍拥塞,“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水管墙上挂,解手房顶爬”。
改造后的喀什古城,华丽变身为著名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不少老居民就地就业,吃上旅游饭;手艺人聚集起来,开起铁匠巴扎、木器巴扎、手工艺品巴扎、药茶巴扎等,英吉沙小刀、土陶罐、铁锅等当地沿用千年的器物,从普通的生产资料变成游客眼中有趣的工艺品;随着旅拍、婚拍的潮流风起,古城又形成了摄影、化妆、服装定制、首饰制作等产业链,目前旅拍店已达172家。
“喀什古城的改造过程bsports必一体育,也是移风易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一步。”国家民委民族团结促进司互嵌发展处副处长门豪说,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人口、产业、文化、市场大统一,进而促进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
对此,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科长阿迪拉·阿德力江深有感触。“过去,这里的女性走在路上都不敢抬眼看人,与外界接触少,没自信。但现在,人人都是昂首挺胸的,跟天南海北的游客都能聊到一块儿。”她说。今年1月至6月,喀什地区累计接待游客2305.97万人次,同比增长44.19%;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94.06亿元,同比增长57.3%。
现在的喀什古城,大巴扎里,除了叫卖新疆美食酸奶粽子、玛仁糖,也有其他省份常见的“夜市通用款小吃”烤鱿鱼、烤冷面;建筑外墙,既可见到取材于当地特产的巴旦木花纹,又能看见适于湿润地区栽培的郁金香图案、江南园林元素。
这种多元素混合、东中西荟萃的特色,恰恰赋予了喀什独一无二的浓郁风味。在这里,不仅有“独特”也有“熟悉”,“西域风情”不仅有“不一样的”,也有“一样的”——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他们”,更能看到“我们”。
云南女孩陈彦霖,出于对新疆“一眼万年”的眷恋,千里迢迢跑到喀什,成为香妃园景区目前唯一一位汉族舞蹈演员,荣获“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河南姑娘王玮,来喀什旅游一趟,爱上了,便留下来创业,开了民宿和咖啡馆,和许多游客处成了朋友,和当地邻居处成了亲人,隔壁的喀什老妈妈常来为她的花花草草修枝、浇水;因店名而出圈的“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一家几代人操着祖传手艺,做甜咸辣不同口味、皮牙子玫瑰花不同馅料的馕,不少游客穿着民族服装,专程到店铺前来品馕、拍照……
“旅游促‘三交’,不可忽视促进经济交流的优势。旅游业是扩大各族群众就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能直接使各族群众在旅游经济供需交流中受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戴学锋认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找到帮助民族地区致富、符合文化传统、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途径,“旅游业当仁不让”。
戴学锋每到一地,总喜欢去“背街小院”“寻常巷陌”,跟普通的、景区以外的当地人交流。“旅游是自发的、民间的、个人的,最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童叟无欺、宽以待人等精神价值会逐渐为每个个体所接受。”
旅游触发的是人与人的连接——这也蕴藏着旅游促“三交”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相继爆火:四川四姑娘山景区喊出“登上你人生第一座雪山”的口号,一下子就喊到了年轻人的心坎上;河南文旅近两年在“唐宫夜宴”“端午奇妙夜”等爆款节目的带动下迎来爆发式增长,“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移动端传播、年轻化消费”的组合拳战绩显赫;湖北省博物馆围绕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办展、设计文创产品,受到热捧;江苏南京红山动物园因为对动物的关怀,而跻身“一线动物园”……
细究它们的成功密码,能给我们更多启发——“文旅+”的想象空间很大,找到一个引爆点是关键。旅游促“三交”也不仅仅意味着打造“一个旅游产品”,而是要融入各种旅游产品中,融入旅游全过程中。
在喀什古城,搭载游客的电瓶车上印着“深圳支援”字样,讲四川话的夫妻在大巴扎前问路,头戴维吾尔族朵帕(即花帽)、化着“西域公主”妆容的湖南女孩穿梭在土的老街,拍摄旅行写真……中华民族天南地北的各种元素,不经意间共同组成一幅文化百花园的和谐画面。
今年元旦,湖北土家歌后“黄四姐”与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同台演绎土家族和壮族的山歌,两个“姐姐”一台戏,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各族兄弟姐妹紧紧相拥的欢乐祥和,现场掌声、欢呼声不断。
“黄四姐”是湖北省建始县地域文化品牌,“刘三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地域文化品牌,同属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人物。今年,两地积极开展以“黄四姐牵手刘三姐”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推广交流活动,挖掘两地历史底蕴、自然风光、传统文化特点,以“山歌”为灵魂串起“故事线”,打造系列主题鲜明、内容创新、民众参与感强的精品活动,通过两地旅游门票互惠、景区互荐,开展山歌全民挑战赛、邀请两地歌手千里会歌,并结合音乐节、主题集市、民俗纪念品、特色美食等释放两地文旅消费力,推动建始县与宜州市两地文化互动、游客互流、信息互享。两地还鼓励和支持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就业创业、投资兴业,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交融。
依托旅游业的发展,两地也有了许多白天务农、晚上在景区当演员的群众。这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再重复“日落而息”的日子,身份多元化的背后,也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更加丰盈。
多彩斑斓而无可复制的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独特宝藏。民族文化也有可能借由旅游也勃兴而“一举成名天下知”,一些“小众”民族也会被聚光灯照亮,走进大众视野的“C位”。
上个冬季,“尔滨”出圈,成为旅游界当仁不让的流量担当。为欢迎天南地北的游客,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等东北少数民族来到哈尔滨中央大街,带着乌苏里江江鱼、牵着驯鹿,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与现场游客深入互动。一位鄂伦春族小伙,将长辈留下来的珍贵狍角帽,送给了唱起民歌《勇敢的鄂伦春》的外地小女孩。这动人的一幕被短视频记录并广泛传播,鄂伦春族“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的独特文化随之为人们所熟悉。
今年五月,一部热播剧《我的阿勒泰》,让新疆旅游热度“高温不退”。剧中展现的雪山草原、哈萨克族牧民的转场生活、随着冬不拉起舞的木偶岩羊、“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的精气神,都成了四方游客“此生必去”的强劲引力波。今年5月1日至8月27日,阿勒泰地区累计接待游客1906.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95%,实现旅游收入174.40亿元,同比增长34.16%。
“阿勒泰不再是‘边疆’,不再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而成了旅游胜地,成了广大内地群众都向往的地方。”新疆大学党委、新疆历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孟凡丽说,“交往交流交融,能让各民族更加平等,更加开放包容。”
在她看来,旅游不仅开发了当地的资源,更开发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价值,能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拿阿勒泰来说,游客多了之后,当地民众能看到草原以外的人、装备和生活方式,他们的视野打开了,知识素养和交往能力提升了,也更加自信了。”孟凡丽认为,旅游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与其他民族展开文化交流与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血脉相连的各民族群众在旅游的带动下,经济相依、文化相融、守望相助、和睦共存。
贵州榕江“村超”赛场上,啦啦队吹芦笙、跳多耶舞、唱侗族大歌,中场休息时上演川剧变脸、民族服装秀,场边能买到结合刺绣、蜡染等非遗手工艺的纪念章、吉祥物,如今,在还没有5A级景区的榕江,“村超”赛场上的生龙活虎和赛场外的活色生香都火爆异常,已经很难说清是谁在给谁引流;
浙江持续打造“我爱浙疆”文旅援疆品牌bsports必一体育,不仅推介“丝路古龟兹”等旅游线路,邀请新疆阿克苏宣讲员走进杭州,还举办两地农民画巡回展;
56个民族成分齐全、设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7个少数民族乡的广东,将“旅游+产业”作为全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要纠正一个误区——旅游促‘三交’并不只是民族地区自己的事,它还促进了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双向交流bsports必一体育。”与会者在研讨班上讨论,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泉州簪花等等,让民族交流具象化、载体化,也让各地群众以“吃货”“驴友”“爱美”之姿,成为各民族相互理解、喜爱、交融的使者。
2021年,王钰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一个账号,从此,越来越多网友通过直播和短视频,跟着这位“西安导游芥末”云游古都名胜。从“书同文、车同轨”孕育出的文化自信、民族归属感,讲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脱贫攻坚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兵马俑鞋底的针脚纹路”,讲到传承千年的大国工匠精神;从“兵马俑为什么千人千面、千姿百态”,讲到统一的中华民族从不曾血脉中断……常有网友在短视频下留言:看得我热泪盈眶。
“王钰的讲解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从线下火遍网络,说到底就是她‘大一统’讲得好,通过文物古迹,让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唤起了游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门豪认为。如今,王珏的短视频账号已积累了450万粉丝,获赞超过1300万次。
云冈石窟中24个洞窟雕刻有乐舞图像,其中既有中原汉式琴筝箫笙、鲜卑大角,也有龟兹细腰鼓、五弦bsports必一体育,胡风汉韵,兼容并蓄。山西的云冈石窟景区深入挖掘石窟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通过导游讲解,潜移默化地增强游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云冈石窟的游客量不断攀升,去年已达300多万人次,今年很有可能再创新高。
“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班超促使西域与中原友好往来bsports必一体育,是复兴、拓展丝路,经略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卓越人物。”在位于喀什的盘橐城遗址公园班超纪念馆内,维吾尔族导游用普通话声情并茂地介绍。该公园是“喀什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一件件文物、一处处历史遗迹,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见证者。
“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孟凡丽认为,日益融入旅游的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在促“三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博物馆的呈现要“留人见物有生活”。
旅游,由于“身体在场”,带给人心灵感受,是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极佳载体。如何通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班上,各位文旅人基于实践和思考,形成诸多共识:
为旅游注入新内涵,打造更多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深入挖掘旅游的育人功能,不让游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
发展新型旅游发展业态,引导当地群众广泛深入参与,让更多本地人受惠于旅游业发展,同时促进游客深度融入当地,体验到当地更本真、更全面的风土人情;
培育新的旅游市场主体,推动民族地区旅游演艺、文化遗产、医药资源、特色节庆展会等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
为突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让各族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深厚历史文化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地也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5.8%的云南丽江,近年来加强对东巴文化、边屯文化、摩梭风情等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弘扬和保护,打造民俗文化展示项目建设,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如今丽江古城景区省外户籍商户比例已达65%;
宁夏推出《北疆天歌》《黄河婚礼》等一批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旅游演艺精品,用艺术美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烙刻于游客心底;
湖北以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等旅游走廊为依托,打造昭君出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旅产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名闻遐迩的山西平遥古城,近年来出现了外国导游带着外国游客来领略古城风韵的旅行团,外国游客对三晋大地的建筑文化、雕塑书法特别感兴趣……
旅游就像打开了一扇门,各方参与者能从彼此身上看到共同点,也体会差异性,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新疆博湖县的博斯腾湖景区每年举办捕鱼节,开湖仪式是蒙古族萨满风格,捕鱼是汉族技艺,甚至会用到龙舟,而烹饪鱼又用的是典型的维吾尔族方式。”戴学锋说,“随着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入交融,也会在新时代形成新民俗。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得到巩固。而旅游,在其中发挥了无形的作用。”
在喀什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国内最大清真寺之一艾提尕尔清真寺内,不少游客驻足在一张纯手工羊毛挂毯前。这张挂毯中心绘有56枝花,花花相连,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心连着心。挂毯中央绽放着一朵石榴花,往后退几步再凝望,会豁然发现56枝花的排列还巧妙地勾勒出6朵更大的石榴花。在如今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